有機、社區、規模化,丹麥農產社企經驗談

時鮮公司共同創辦人 Thomas Harttung/圖:時鮮公司提供
時鮮公司共同創辦人 Thomas Harttung/圖:時鮮公司提供

丹麥人民高度重視有機農業,但相對於主流超市通路系統,有機農產品還是處於弱勢。時鮮社企建立電商平臺,與有機農場合作,配送客製化蔬菜籃,以社區經營的方式,跨越大小盤商,將農產品親自送至家戶門口,並且推展有機農法與食材保存、料理製作等農食教育,從產地直接服務到餐桌。

時鮮公司配銷系統將食材箱直接送到訂戶家中1

圖/時鮮公司提供

時鮮公司配銷系統將食材箱直接送到訂戶家中2

圖/時鮮公司提供

相較於臺灣有許多小農已充分跟電商平臺合作,並且同樣推出農食教育、親近產地活動,時鮮社企占自然與政策環境之利,推廣的是嚴格的有機農作,同時緊密活絡社區關係,並且規模化經營。不僅訂戶超過 55000 位,2015 年營業額更高達 7500 萬美元,每年成長率約 30%,同時成為丹麥著名餐廳與多家企業的共同供應商。

規模化經營與農食教育

時鮮社企規模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找到了專注永續發展的投資夥伴──荷蘭特里多斯银行(Triodos Bank)。兩者的結合並非單純的資金邑注或公益扶助,而是以影響力投資的概念,實際合作推展鼓勵農企與永續經營。

「投資夥伴有時候會逼問我們很多煩人的問題,例如現金流量、投資報酬率等,但這也逼迫我們去檢視許多自己原本不會注意到的面相。」安奈特笑說。

丹麥農社時鮮公司執行長 安奈特

丹麥農社時鮮公司執行長 安奈特

做出規模的時鮮,因此能夠有專門的客戶服務點,不僅在據點推展農食教育、辦活動,還會邀請家戶來一起用餐,跟消費者面對面,同時邀請孩子們到農場,認識農地與食材的源頭。時鮮也積極教導家戶如何透過購買與選擇,一起重視環境、減緩氣候變遷與碳足跡排放量等。當消費者抱怨蔬果看起來「不漂亮」時,時鮮還會溝通善誘,讓消費者更加理解自然種植的限制與極限。

時鮮的用戶因此對農人與時鮮都非常信任,有人甚至會將家裡的鑰匙交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在家戶不在時直接將菜籃配送至家裡。安奈特說:「當彼此的關係變得緊密之後,我們就不會去傷害彼此,如同我們不會去傷害自己的手足。這個概念在一個衝突不斷的現實社會中,更形重要。」

此外,時鮮也成為許多高級餐廳、醫院、企業等的供應商。「有許多企業客戶原本並不在乎有機與否,但合作之後嘗到真正新鮮美味的料理,才注意到天然有機的重要。」安奈特說,現在甚至有餐廳在他們的農場成立實驗室,開發新食材,時鮮也會把開發出來的新食譜放進平臺選擇裡,讓消費者能買到在超市裡無法找到的驚喜。

時鮮的食農教育互動園區/圖:時鮮公司提供

時鮮的食農教育互動園區/圖:時鮮公司提供

臺灣小農的困境

「對時鮮來說,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丹麥官方,都沒有給予太多的限制。」此次論壇的協辦單位,PwC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表示:「然而在臺灣,小農光是要做到有機認證就難上加難,環境和政策、制度條件都沒有具備,讓小農不僅農作物無法做到有機,認證上也負擔不起。」

朱竹元補充,臺灣確實能讓許多小農在電商部分運作順利,然而傳統使用過量農藥的慣行農法把整個農作市場價格壓得太低,使有機或無毒農產都無法得到相應的價格,導致小農有機生產規模化困難,是臺灣農業社企的另一大困境。

安奈特強調,丹麥因為農作物產季短,時鮮因此並非一開始就能找到投資,而是在許多年的跌跌撞撞、做出成果後,才讓自己與投資者都能看到價值。但臺灣自然環境豐沛,也許更有條件來堅持有機耕作。

「過去好幾次我們以為自己經營不下去了,但每逢困惑的時候,我們總會回到初衷,想想自己的宗旨。」安奈特說,時鮮的宗旨是為了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能根源於土地,享受與食物的緊密連結。這不僅僅是獲利的問題,而是人如何與土地相處的問題。

圖/時鮮公司提供

圖/時鮮公司提供

對有機的認同,來自對價值的共鳴

面對許多關於「有機產品價格太高」的抱怨,時鮮如何解決?「我們無法解決。」安奈特笑說,其實時鮮的價格只比超市高一點,但食材能帶來更多的意義、資訊與效益。甚至有家戶會說,時鮮的有機農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時鮮能做的,就是透過更多的努力,更多人一步一腳印的做,讓消費者理解有機農食的價值。

丹麥辦事處處長倪安升(Nicholas Enersen)則說,時鮮在社區化經營的同時,邀請消費者共同參與,讓消費者與農人緊密連結,提供反饋,以民主的方法共同討論如何生產,這和消費者過去單向從超市購買產品很不同。一旦在其中有了參與及討論的角色,消費者就更願意花較高的價格去購買有機農產品。

科技化食物公司

時鮮的定位,是一間「科技化食物公司」(A food-tech company),充份利用數位與科技發揮平臺效益。時鮮合作的農人,每週會在平臺上告訴他們下週能提供什麼樣的食材,讓時鮮的廚師能以此擬出菜單,甚至推出食譜,並教導消費者如何醃漬或保存食材。消費者也可以在網路上選擇自己想要的客置化菜籃,包括食物的份量與料理盤搭配。

時鮮公司食材組合籃/圖:時鮮公司提供

時鮮公司食材組合籃/圖:時鮮公司提供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忘了怎麼烹調煮食,我們因此希望帶領大家回到飲食的根本,讓每個人能懂得用最健康、最有利環境的方式,給自己和家人豐盛、新鮮又美味的一餐。」安奈特說,科技不是為了讓我們去人性化,而是為了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並且讓專業的人與常民有更充分的溝通。

當然,有效的溝通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關鍵之一則是透明度,這也是時鮮得以利用科技提升的部分。「當我們意識到網路將徹底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我們就力求提高自己的透明度。這能讓彼此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文彰轉載於   http://npost.tw/archives/27534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