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灣農產內銷沒力?慣行農業應升級 強攻食安市場

近日,蔡總統在拜訪某農企業時指出,食安與農業問題是台灣最大的挑戰。她從各種市場調查與民意調查的結果認知到,食安一直是台灣民眾心中最注意的事,同時,她也意識到台灣農業正在面對走入歷史,或是有一番新作為的關卡。

如果我們都同意,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正是產業追求創新發展的機會,那麼,迎合現階段台灣社會消費大眾對於食安問題的關切,不正是台灣農業走出新局的最好契機?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總認為,台灣內需的消費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產業的創新,導致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上的整體思惟與政策方向,總是在追尋國外消費者的需求,為國外市場代工。

新政府上台後也不例外,第一個提出的農業發展政策就是設立「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企圖滿足台灣農業界的慣性期待與想像。然而,也有人對於這個政策提出質疑,台灣的農產品要憑藉什麼樣的特色打開國際市場?

以台灣內需食安市場 鼓勵慣行農業升級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中能夠把具有特色的創新產品帶向國際市場的台灣業者都知道,台灣內需市場雖然規模小,卻是新產品研發與實測的重要基地。這是因為台灣業者最能敏感到台灣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或潛在未滿足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正是產業創新的重要原動力,非關市場規模的大小。

當新產品成功開發出來後,就有機會走進國外具類似需求的消費市場。這是一個產業創新發展的基本模式,台灣的農業也不例外。台灣消費市場對於食安的要求,正是台灣農業進行產業升級的大好機會。

台灣消費大眾對於農業食安問題的關切,主要發生在農產品的農藥殘留上。這些年來,民間團體對於消費市場中所販售各種農產品的農藥檢測一直出現不良紀錄,已經導致民眾對於政府的農產品標章與大型農企業的信任破產。而社會大眾對於食用國內農產品的不安,其實是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了,當然是新上任的蔡總統眼前必須關切的重大議題。

讓社會大眾吃的安心,儼然已經成為民選政府建立其統治正當性的重要基礎。基本上,要扭轉這個局面,重新建立消費大眾對於台灣農產品的信心,台灣農業就必須徹底改革,滿足社會大眾對於食安的要求,同時也藉此帶動產業的升級發展。

農業試驗所結合無人飛機、地籍系統,讓公務員可以地、空「分進合擊」,加快勘災腳步,協助農民復耕。(圖/潘子祁攝)
農業試驗所結合無人飛機、地籍系統,更加掌握農地現場(圖/潘子祁攝)

政府需改革 讓消費者採購「安心沒農藥」 蔬果

其實,你我都是台灣社會消費大眾的一份子,我們對於農產品食安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我能在一般市場上「安心地」買到「沒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而不是現在民間大家在互相告誡的,買農產品回家後要如何清洗才不會吃到農藥。或許有人要在這裡質疑,農產品不可能做到「沒有農藥殘留」,那麼,至少可以做到在扣除環境污染背景值後不存在多餘的農藥。

我在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的經驗看到,在各種品項的農產品上,都有農民可以持續多年做到現有儀器檢測不出農藥殘留的亮麗成果。只是這些成果的相關資訊,還沒有做到充分地公開揭露,讓消費者能夠「安心地」採購這些農產品。

當然,說起來容易,個別農民或農企業做起來也容易,但是現有整個台灣農業的產銷系統要做到,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這件事一開始要面對的,就是要在既有的農產品產銷系統中,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從頭到尾區隔出這類型的農產品。這其實是要在既有的產銷系統中建立另外一套模式不同的產銷系統。

本來從無到有建立一個新系統就是一件高度困難的挑戰,因為缺乏經驗可以參考,而且它還需要面對既有系統集體慣性的阻抗。但是,這也是台灣人民為什麼選擇蔡英文政府來進行改革,不是嗎?

「精準用肥、精準用藥」推動農業再造

以我所瞭解,要滿足社會大眾對於農產品食安的要求,台灣農業在生產技術上必須自我要求「精準用肥、精準用藥」。有人把它稱為台灣農業的「慣行2.0」。的確,要做到精準,台灣農業有必要進一步藉助當代各種資訊科技工具,無論是大數據分析,或是在地微氣候的監控;同時,在生產現場以及整個系統各個環節的操作者都必須具備相對應的訓練與素質。

至於,如何讓消費者能夠掌握充分資訊而安心採購或食用這些農產品,又是另一件困難的挑戰。這不是引進一家企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是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全面動員擔起的責任,同時也是政府再一次引領台灣農業進行再造的歷史契機。

(圖/潘子祁攝)4
嘉義縣鹿草農會的基層員工陳亦曜,使用空拍機瞭解農地現況(圖/潘子祁攝)

營養午餐由大型農業供應 較能符合成本

最近,農委會推出六都學童每週吃一餐有機營養午餐的政策,看似一個政府透過面對食安來帶動台灣農業發展的積極政策作為。但是以目前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我們政府的財政狀況其實是供應不起的,即使勉強供應得了每週一餐,那其他四餐呢?其他四餐的食安問題如何面對、把關?宜蘭縣政府這幾年推動有機營養午餐的經驗,正說明了這個困境。

其實,營養午餐是大眾消費的一環,理應由大量生產的工業化農業來供應所需要的農產品,才符合應有的成本效益。目前的作法只是權宜之計,無法長久。

以長遠來看,政府對於營養午餐的政策重點,應該放在確保我們的學童在吃營養午餐時,不會有農藥殘留的疑慮,並由此來啟動台灣工業化農業面對食安問題進行產業升級的第一步。至於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應由其他較適合的方式來推動。

透過食安議題,讓農產業升級

台灣農業要在國際市場上走出新局,必須具備產品的特殊性,甚至是獨特性。而國內消費市場的特殊偏好就是台灣農業建立產品特殊性的最佳練兵對象。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大量吸引年輕人投入的許多農業創新領域,都在反應台灣農產品大眾消費市場許多尚未被滿足的特殊需求。

這些農業創新的項目與內容都值得政府農政部門持續關注,因為這些農業創新都有機會成為未來台灣農業走向國際的新出路。而食安問題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國內市場需求,也是許多農業創新想要解決的課題。台灣龐大的工業化農業自然也應該正面面對食安問題,才能取得它要進行產業升級所需要的巨大能量。

資料來源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7562/

 

發佈留言